80年代,我的年龄是个位数,有记事儿也都是80年代后期了。
说起来那个时候的年俗跟现在好像也没有什么大区别:包饺子,放鞭炮,去拜年。传统嘛,一两千年了,咱们年都这么过。但是那个时候跟现在相比的话,年味儿似乎更浓一些。
饺子当然是在家里一起包的,不过那时候我还小,基本上不需要我来包什么,我要去包也就是拿面拿馅儿来玩。妈妈会给我特意包几个“太阳饺子”,所谓“太阳饺子”,就是两片面皮加一点儿馅儿对着抱在一起,这样出来是个圆的,其实现在想想那个并不好吃,因为面皮儿比普通的饺子要多一倍。但是小孩子喜欢呀,好玩。
鞭炮放的是真high,从小的时候自己不敢放,到自己可劲儿地放。那个时候的鞭炮不像现在就听个响,里面装的是小黑火药,响倒未必会多响,但是噼噼啪啪的挺好玩,小孩子玩,就算偶尔炸到手,也不会伤得太厉害。想来“爆竹爆竹”,本来就是竹子浸了油之后点燃了爆裂开来,能有多响呢?小黑火药可能还正合这个传统呢。
我们最喜欢玩的是把鞭炮拆散了掰开,把里边的火药点着玩泚花。还有各种各样的花样,比如掰开一个,然后把另一个的引信放在泚花的位置,用泚花引燃第二个,玩得不亦乐乎。摔炮砸炮也都好玩啊,天天乐此不疲。
拜年都是大人的事儿,我们小孩子只想着玩。或者跟着大人去谁家拜年,也就盯着人家的糖。
压岁钱是没有多少的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我们那边实兴大年初一去拜年,谁也不兴送谁东西的,那红包就更没有了。
但是那个时候真的很开心啊。
后来鞭炮不让放了,也就不放了。再后来大概也是觉得年味太淡了,所以又开始允许放鞭炮了,可是就真的再也提不起兴致来放了。
所以我们的生活似乎离传统真的越来越远了。
所以到底是因为那个时候年味真的很浓,还是因为那个时候我是个小孩子,对一切都感到好奇,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?
但是有一点确定的是:80年代的春节已经确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……
谢谢邀请。
80年代春节,离现在很遥远了,但在家里经常听爸爸妈妈提起他们小时候的春节。爸爸妈妈都兄妹6个,听爸妈说在他们小时候,那时家里都特别穷,他们最喜欢过年了:
(1)因为有好吃的,像一些鱼🐠、麻花🌸、糖果只有过春节才能吃到。
(2)因为有“花衣服”(新衣服)穿,虽然可能这件衣服是哥哥、或姐姐穿剩的,又修修补补,但让他们穿,还是很高校。
(3)可以拾鞭炮,那时候流行去各个家里串门,拾一些未燃的鞭炮。(4)有压岁钱,那时虽然穷,但亲戚之间也会给压岁钱的(现在流行叫红包),压岁钱一般都是一毛、两毛的,很开心,但过后都要上交到爸妈,因为别人给咱们压岁钱,咱们也要回礼。
(5)可以和父母一块走亲戚,当时因为兄妹多,谁能和父母一块走亲戚,说明父母喜欢谁,因为走亲戚,就能吃到好吃的。后来到了80年代,父母成家立业,经济条件比以前好了,但还是比较困难,那时候家里过了春节只花200元左右,家里会买10斤~15斤猪肉,一斤在3.3元左右,需要33元~50元,如果谁家能买50斤肉,那是相当有钱了,一般会买两条鱼,在20元左右,鞭炮比较贵,但又是习俗,也在30元左右,然后门画、蜡烛、糖果、蔬菜、油等等。守岁那天和初一很是正式,一般守岁晚上要全家在一起吃团圆饭,初一主要是拜年和去舅舅家走亲戚,然后初二~初10之间就一直在走亲戚,那时交通只用自行车或步行,并且路还不好,不像现在家家都有小车,方便。
时代不同了,春节方式也不一样了,但记住: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,家里有父母,家里有幸福。
年味浓,我觉得还要说是八十年代。
老的传统还保留着,父母会花很长的时间裹粽子、包饺子,炸制今天已经说不上名字的零食,存起来,可以吃很长的时间。
那个时候,春晚无疑是过年的重头戏,全国的家庭都聚拢在电视屏幕前,分享一档晚会。相声的许多词,姜昆、唐杰忠说的,根本会流行一年,到第二年再更新。
经济上大家开始逐渐富裕起来,大街上出现了一整片一整片的摊位卖挂历、农事历,挂历上则出现了许多美丽的小姐姐,有的是泳装喔。文化馆会同步组织义务为市民写春联。
作为小朋友有了压岁钱,可以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。比如水彩笔,两毛钱一枝,六色是一套,更有十二色的属于豪华版。这离我就太远了,这是我只能成为专栏作者而没有成为画家的主要原因。
但即便只有几分钱,我也可以到街头的小人书摊上,以一分钱看一本度过下午的时光。
年夜饭上我最喜欢的是排骨。那个时候的排骨特别讲究,先是把排骨炸透,然后裹上面粉再炸,其实已经可以吃了,常偷吃,但是上桌的时候要用糖醋再烧一下装盘。
还不断有新的品种出现,我第一次吃到了香肠,后来小学三年级作文写《我的第一次》的时候写了第一次吃香肠的心得体会,结果被老师批评重写,这不是她理解的内容方向。
周围乡村会组织舞狮、舞龙灯,舞龙灯队可能有几十人甚至于上百人参与,通常单位会花一点钱,开业那天让他们到厂区热闹一下。
过年真好。
暴露年龄的时候又到了。八十年代我的年纪是个位数,还不太记事。但八十年代末期在过年这样的美好日子里还是有点儿印象的。
那时候家里很穷,又是农村,经济比较落后,吃好穿暖都还成问题……一年里就盼春节前夕家里能给买身新衣服过年。
我记得有一年过年前夕,我在村路口玩,父亲从家里骑着永久牌自行车出来,高兴的唤我近前:“老大快来,爸爸带你去市里买新衣服过年,不要让弟妹知道,车载不了那么多。”“好诶。买新衣服去喽。”
农村嘛,过年都很讲习俗,年前我们广东粤西地区都兴做一种叫“籺”的年味小吃。大年三十我们会贴春联、去庙里拜菩萨,然后吃年夜饭,最高兴的事要来了。领红包啊。虽然数目不大,一般只有个十块二十块的,但那时的我们高兴的很,毕竟平时没拿过这么多钱。(当然,最后这些钱都会被家长以交学费为由“骗”走的。)到了晚上一家人早早的坐在一起看春晚,近零点,困了的小孩子也从床上爬起来,因为最兴奋美好的时刻来了。放鞭炮。点烟花。浓浓的年味……
回不去的童年。挥之不去的年味记忆……
80年出生的,记得小时候过年,父母老早就开始忙年了。过了腊月二十,忙着炒花生瓜子。二十四打扫房子,送灶神。二十五开始忙着买鸡鸭鱼肉,蔬菜水果。在凭票的时代,很多年货需要托人或者排队购买。紧接着的几天,主妇们很忙碌,有时要忙到深夜。炸鱼圆,炸肉圆,炸藕夹,杀鸡鸭,烀肥肠,到饭店订包子,收拾蔬菜。由于那时的商店,菜场最早要到正月初八才开门营业,所以吃的要备得足足的。那时候的新衣服就是用布做一件罩在棉袄外面的罩衫,女孩子的款式都是一样的。记得88年春节,小叔叔托人从上海带回几件滑雪衫给我们堂姐妹四个,那是一种晴纶面料的人造棉棉袄,颜色鲜红,配着金色的拉链,蝴蝶结腰带。我和姐妹们穿上出门拜年,不知惹来多少小姑凉羡莫嫉妒恨的眼神。
我是70后人。那时我们农村很穷,我们小孩子盼过年,在两个月时就倒计时了。年初一早起发现小棉\衣口袋里有5角钱,那是父母给雨压岁钱。洗了脸后就吃汤圆,家里为了节省珍贵的沙糖,在糖里放了半碗\开水。但我们沾上糖水的汤园吃起来还又香又甜。吃了早饭,\我们小孩儿到邻家去拜年,叔婶们会拿出最美味的零食_阜宁大糕给我。那真是人间美味啊。我们玩到中午到家吃海带烧肉就大白米饭,我放开肚皮吃呀。也就这几天有好饭菜。到晚上又能吃上细面馒头,平时吃得多数是粗面馒头。然后又与小同伴们到户外去皮麻了。这一晃有\四十多年了。现在生活好了,这都是党的政策好。还有幸福是奋斗出来的。
一晃眼就2019年了 依稀想起了我们小的时候过年了 .那时候是八十年代,生活也不是太富足.每到新年前我都会回奶奶家.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海带炖肉了.在炉子上面呼噜呼噜的咕嘟着 想起来都香。还有就是炖肉了.炖的那叫一个烂糊.现在我知道为啥肉菜都那么咸了.那时候不是很富裕 ,再加上咸一些不会吃的那么油腻。现在在吃也没有那个味道了.只剩下美美的回忆了。
八十年代我还在丝织厂搞工会工作,年内就、准备元宵(我们临海是十四日晚上)。放般后,脱产人员要轮流守厂。正月上班后还是为闹元宵作准备工作,等彩车打扮好后,还要组织人员排练,一直忙到元宵节以后才接步就班,做本岗位应做的工作。一线工人一直都正常上班。。。
尚美达人网作者:美妆达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hmeidrw.cn/669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