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开心回答这个问题,好像眼前立刻就浮现了很多儿时的场景,香喷喷的老面包,哥哥自制的酸甜可口的汽水,挎着篮子采猪食……不胜枚举,感觉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。
我是69年腊月出生的,是家里的老小,上面两个姐姐,一个哥哥。小时候的我很乖巧,学习很好但手很笨,什么游戏都不会玩。看着周围的小伙伴跳绳,chua子,玩pai子,玩得可好了,可我都不会,就只好在旁边看着。不过我学习好,所以小伙伴也喜欢和我玩的。
童年印象最深的是供销社的老面包,油旺旺地,皮烤得焦黄的,远远就飘着香味。记得一个是二两粮票,一角钱,只要到了,我就会立刻找老妈要了钱去买个吃。那个香啊,那种满足好像就在眼前一样。
因为是老小,又爱哭,所以哥和大姐都不惹我,只有二姐,因为只比我大三岁,我们两个总打架。有一次老爸给买了两个圆规,她的是自动的,我的不是,她还来气我给我炫耀,我就开始在屋里哭,没办法我哥过来了,给了我5角钱,让我再去买了自动的圆规,我才委屈地住了口,。小时候真的很娇气的,刺玫花刺可以扎进指甲里,高粱米粒把脚底咯得流好多血,大姐她们现在也经常笑话我。
小时候老家的天很蓝,水特别清,水里的鱼很多,记得有一年发大水,冲上来好多鱼,当然那时候都是野生的鱼,没有人工养殖的。还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小伴去采猪食,在山脚下正要走,突然从山上滚下来两块大石头,吓得我们撒丫子就跑,心里还迷信地想,是不是来这里采猪食打扰了山神。,以后再也没敢去那地。
小时候的孩子没有什么玩的,不像现在又是电视又是网络又是4D,那时候偶尔会有公社的来村里放电影,老早地孩子们就带着小板凳去占地方了,甚至追到几里路外接着看。那会更没有游戏机没有手机,小人书都是金贵的,得大伙借着轮流看。
回想起来,童年的故事太多了,那个年代虽然物质是匮乏的,但大家日子都过得差不多,没有攀比没有压力,孩子们上学不上辅导班,也没有那么多作业,放学了就是去捡柴禾或采猪食,然后就是疯跑着去玩了,这些也是很多城里的孩子体验不到的。
童年是每个人最难忘最单纯的时光,但愿未来我们的孩子都能找回童年,找回孩提的快乐。别再淹没在各种兴趣班、辅导班和各种考试中。请把童年还给我们的孩子们吧。
儿时的记忆有时有点模糊,有的事又历历在目。
我记得七十年代初中期,有个外地的,身材有点矮黑的生得挺结实的高州人,挑着一担箩筐走村串巷,手里拿着拨浪鼓,边走边摇边叫:“收买烂铜烂铁烂胶鞋,换针头线脑兼麻糖。”那叫买卖的尾声拖得挺长的,声音好听而引人围观,大人拿点烂铜烂铁换针头线脑之类,有的小孩拿大人穿了很久又破又烂又补了又补的胶鞋出来,换麻糖。那糖子用胶袋装着,用夹子夹着然后用白纸包着递给小孩,一对烂胶鞋价值两角可换四粒麻糖,那糖子比母指大点,是用蔗糖兼碎炒花生打造的,放在嘴里嚼着香甜可口,回味无穷。
这其间,还有一个磨刀磨镰磨较剪的本地人,走村串巷叫着:“车刀车镰车较剪。“用自行车载着一张长板凳,凳子后面一个马达,前面一个大沙轮兼轴承,脚踩练饼带动马达产生电源,沙轮转起来,踩得越快,沙轮转得越快,磨起刀来火花四溅,瞬间一张锋利的刀就呈现在人们眼前,收费是每一件一元。
八十年代,又有个河南人,长得黑黑瘦瘦,七十岁左右年纪,挑着一担工具,木制的,走村串巷呦喝着半生不熟的本地话:“补锑桶锑碟啰。尾声也拖得长的。收费是一个小洞五角钱,生意是挺兴隆,他来到村头放下工具,坐在一张自制的木板凳孑上,拉起风箱,人们已陆续拿出一些破了一些小洞的锑碟给他补起来,他用火烧融了不知是叫什么金属,按在那小洞上,一阵烟起,一个小洞就给补好了。
现在,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,小商店在村里已多如牛毛,那些用破用旧的东西早已丢进了垃圾堆里,这些过去成为村里一道风景,以及儿时和青年时期的记忆画面早已不复存在了。
冰糖葫芦,磨剪子戗菜刀。这些80后的童年回忆,我还能记住很多,跟我一起来看看吧:
1. 吹糖人
那时候,街上来个吹糖人的,我们这些小孩立马围上去。看着那一块糖稀,被老大爷吹成各种小动物的形状,心里好奇的不得了。我记得吹得最多的是小老鼠,大大的肚子,长长的尾巴。
2. 冰棍
那时候,冰棍没有现在这么多品种,也不像现在放到冰柜里。是用一个白色的木箱子装着,沿街叫卖。小孩子没有钱,有时会从自家的鸡窝里,拿一个鸡蛋换冰棍。
3.铁环
那时候的孩子,基本上都有铁环。在街上推着玩,有时几个人比赛,玩的不亦乐乎。
4.火柴枪
那时候火柴枪是男孩子比较喜欢的玩具。拿一个火柴枪在手里,威风的很。
5.翻花绳
算是女孩子比较喜欢的一个游戏。两个小女孩在一起,绳子在彼此的手指间变换着花样,翻来翻去,满满的都是乐趣。
6.弹弓
弹弓一般都是爸爸给做的,拾一些小石子,跑到小树林里去打鸟。
80后的童年回忆还有很多,踢毽子、掏鸟窝等。
时过境迁,80后的童年回忆,现在有很多已经不见了。虽然现在有了很多更好的东西,但是回忆起来自己的童年,依然是满满的幸福感。
这个有点意思,本来计划闲逛的,看到“八零后”这两个字,感觉特亲切,就过来插上一杠子。
我八零年出生,八零后对我来说一点都没虚着。
八十年代,正是祖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年代。小时候街头叫卖不绝于耳,吃的、穿的用的、玩的,应有尽有。
像卖油条的:“麻…汤…论…斤…热麻汤。”方言,别介意哈。
换锅底的:“换…铝…锅…铝…盆,换锅底儿”。这个都能听明白😂
卖酱油的:“谁…打酱油儿,不掺水不掺假的好…酱…油…儿…”。唱着吆喝。
卖雪糕的:“卖雪糕哩叭…哦雪糕,十三医院发的大雪糕…”。发,批发的正解。
卖香油的:“都来买都来尝,看看我家的油香不香…”。那时候没假货,确实很香。
卖大泡的,那时避孕套刚时兴,一般人都不知道那是干嘛的,说来笑死,名字还叫避孕套,是这样哟呵的:“鼓…泡…大鼓泡哎…避孕套儿。”,现代人当街可不敢再让孩子吹那个玩意儿了。😂😂😂
还有卖糖葫芦的:“糖墩儿谁要糖墩儿…”
卖红糖的:“卖红糖…甜疙瘩糖儿…谁家的媳妇儿要红糖…”
各地方言不同,吆喝出来的味道也不同。感觉写出来的吆喝是不具备灵魂的…
还有很多很多不例举了…
几十年了也忘得差不多了。
人是怀旧的。
总是想念过去,可谁又回得去呢。
想着想着,竟泪奔了…
80后的童年回忆太多了,最神秘的还是学校门口的小卖部。辣条,大山楂片,橘子糖。好看的贴画,那时候流行“还珠格格”的各种卡片,上面还有歌词。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开个小卖部吧。
每到过年,村子里面唱大戏,一般会唱个五天,七天的,戏台周围很多买东西的小贩,烧饼、煎包,棉花糖,冰糖葫芦、甜甘蔗。女孩子最开心的还是有穿耳洞的,哪里有很多漂亮的耳坠和发夹。男孩子就是去买炮,还有子弹了,自己做的弹弓。
那些年一下课就是去跳皮筋,踢毽子,扔沙包,满校园的跑着玩。好像永远不知道嘞一放学三五成群的回家,没有一个是大人接回去的。
村口小巷子里的吆喝声都是:冰糖葫芦,磨剪子戗菜刀嘞。。。。收头发,收长头发辫。。。老式的卡带录音机真的是除了电视机小时候最稀罕的东西了。
80后的童年生活是一代人甜蜜的回忆。作为典型80后,到目前为止,我仍觉得我的童年是快乐的,甜蜜的,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比拟的。除了物质生活有些匮乏外,其他方面都是顶级享受。
我的记忆中,有许多有趣的事情,比如说到河里游泳,到池塘里摸鱼,到沟里泼鱼,到池塘里薅菱角。游戏就是更多了,丢沙包,打梭,弓箭,弹弓,洋火枪,鞭炮,泥大炮,弹珠,洋画,捉迷藏,那种躲在全村的秘密角落,在草垛中睡着的节奏。
虽然零食不多,但我们创造力可以,我记得经常在外面弄些黑暗料理,煮毛豆,烧红薯,烤玉米棒,烧花生,甚至烧鱼汤煮鸟蛋,无限的创造力。
80后没有学习压力,父母辈都是放手让我们自主学习,学习全凭兴趣,因此,大家更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生活。
在我们那个年代,我记得很清楚,放了学,在街道两边,有很多卖东西的,那个时候还是比较繁华,大多的人都是在家里找工作,外出打工的比较少,街道人很多,卖东西的也很多,从学校到家里不到一公里,就能把瓜子填满我的口袋,一会一个摊抓一点,一个抓一点。还有就是小时候捉迷藏,跳格子,踢毽子,羽毛球,打bo,抓石子好多好多在现在基本都没有了,现在的小孩都是各种玩具,各种培训,各种爱好的从小培养,那个时候我们是快乐的,不知道现在的小孩他们快乐吗?
尚美达人网作者:美妆达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hmeidrw.cn/8845.html